公司新闻

中国自动化行业,何日有世界500强

  一如以往,《财富》在7月7日公布了2011年度世界500强的排行榜,整个中国共有69家企业上榜(大陆61家,台湾8家),排名仅次于美国(133家),看上去是无愧于世界**大经济体的光荣称号。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大陆企业是从1999年开始入选世界500强的,当年有5家国企上榜,分别是中石化(SINOPEC)(73位)、中国工商银行(160位)、中国银行(171位)、中国化工(304位)和中粮(362位)。自此以后,数量与年俱增,直至2009年共有43家企业入围,而且,还出现了**的民营企业——沙钢集团(444位)。到2011年,已经有61家企业入榜——除了59家国企,还有沙钢和华为。与工业自动化相关的企业,暂时还没有出现。而根据194亿美元营业额的入门门槛来看,中国自动化公司要跻身这一榜单,真可谓是道阻且长。
  
  从空间上来看:美国企业在500强排行榜上的数量,尽管与10年前的185家减少不少,但依然占据据**优势。亚洲方面:日本有68席,比两岸三地仅少一席;韩国有14席,表现亦不俗。欧洲方面:英国有31席、法国有35席、德国有34席,大有三国鼎立势均力敌之势。
  
  从行业来看:与能源相关的企业有105家,数量*多,反映了当今世界能源所占的地位至关重要。金融行业占据了59席,规模与实力都不容小嘘。此外,IT行业47家、汽车行业29席,均是大户。而与自动化相关的工农业设备与机械则有9家上榜,且排名多在200~500位,反映了这一行业在全球经济的布局中并非强势,但其意义却正如微量元素在身体营养中的决定意义一般,不可或缺,而且有成长的趋势。
  
  从中美对比来看:当前世界经济的两位带头大哥差异巨大。首先,中国上榜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企,而且不少是金属、能源等**垄断领域,他们没有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说是倾国内之力而成之;美国则无此状况。其次,中国大陆的上榜公司分布于22个行业,美国则分布于35个行业;两者的交集为17个行业。可以想见,美国现在上榜的企业,在18个行业中将不会遭遇中国竞争者的强力挑战,保持竞争的优势相对轻松。
  
  从自动化领域来看:中国无一上榜。日本则有东芝(89位)、富士通(158位)、三菱电机(203位)等;欧洲则有德国博世(119位)、瑞士ABB(303位)、法国施耐德(373位);美国则有霍尼韦尔(279位)、通用动力(290位)、艾默生电气(442位)等。中国自动化企业要与这一条条巨无霸大鳄共舞,而不被日渐风靡的并购风暴所吞没,真是不易。
  
  中国自动化公司能否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答案是一定的。华为、沙钢历经二三十年而能够跻身此列,而自动化企业却入行多数不足十五年、有些甚至只有几年。相信他们经过市场、资金、技术和治理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后,定能风华绽放。从客观上来讲,今天能源行业的如日中天,必定给自动化行业带来商机无限。近年来,在中国自动化网、中国工控网、中国传动网等主流工控媒体的颁奖典礼中,已经越来越多的见到了国产品牌的身影,他们宛如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又像春雨滋润之下的竹笋,一发冲天势不可挡!
  
  中国自动化企业虽然前途光明,但面临的挑战却不容小觑——套用胡总的话就是“机遇****,挑战也****,机遇大于挑战”。
  
  作为以当今****大、**复杂自动化市场为Home-Market的中国自动化企业,其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少。细数下来,就有企业战略、资金困境、渠道建设、研发投入四大方面。
  
  老板能坚持多久?
  
  工控企业短期战略的关键并不是技术,品牌定位与企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在行业发展初期的现阶段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自动化厂商不太会因为技术上的敏感度不够而落后失败。毕竟身在这一行业中,一则对各家技术上的长短了然于胸,纵使短暂落后也能后发追上;二则市场广大,客户对品牌有一定的依赖度、低价偏好度;三则工程应用技术的水平(不同于产品水平)也相当重要。真正影响企业发展的,反而是老板是否愿意长远坚守做企业这个苦差。实际上,企业基业长青的背后,往往是一个甚至是好几个企业家(而不是商人)奋斗的结果。
  
  上市、卖掉还是融资?
  
  资金不足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大软肋。而企业的快速成长又离不开金融工具的应用。好在中国自动化的企业家大都学的很快:君不见当年还只有银行、互联网等企业风光上市,而近来汇川、英威腾、合康变频、正泰电器等自动化企业的高溢价发行,仿佛让这个行业的外貌,从酷似“憨厚工程师”,一下子变成了西装革履的“精英白领”。
  
  当然,也有一些人选择卖掉。且不说国内,国际自动化巨头间近年来的并购之风也愈演愈烈,他们不仅在国际上大肆兼并,而且更青睐中国本土企业——如西门子、施耐德、博世、艾默生等企业,都并购了不少的本土企业。实际上,这些国际巨头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并购的历史。这一点,很值得研究与学习。
  
  国内不少优良企业经过长期技术积累、行业耕耘以及渠道建设,其价值已为外资所看在眼里、“计”在心里。从2005年丹佛斯并购原浙江海利,到2007年西门子(中国)并购上海弈天时域自动化,再到近期的康吉森控股吴忠仪表、施耐德收购利德华福……通过这些纷纷扰扰的并购事件,我们看到中国本土自动化企业已经到了被并购、或互相并购的阶段了。
  
  从成为***企业的角度而言,中国自动化企业的并购之门正在慢慢打开。前不久,上市公司英威腾大幅投资专攻伺服的御能动力,收益良好。而汇川则继承并发扬了华为的狼性文化,不断收购公司拓展行业,近期收购汇通电子,不仅让公司迅速进入编码器行业,更为整合产品、行业应用打下了伏笔。
  
  此外,还有些企业选择引进投资来助推发展。但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可如马云、朱新礼、李泽楷般将企业发展的风风火火,财富快速累积;而饱受困扰者则如宗庆后、王志东、黄光裕等,发展到*后却为之所困,不得不提前预防。
  
  有渠道,才能实现从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自动化企业的发展,清一色几乎都是从小到大、从低端到**、从地区到国内、再到全球的过程。渠道无论是在企业起步的阶段,还是在系统集成应用的中**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渠道,就难以打开市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这在一些特定行业,如电力、石化等领域更是如此。虽然近五年来的整体经济环境跌宕起伏,但在品质差别不大的中低端市场,渠道建设得好与不好的企业,其表现是迥然不同的。
  
  对正从中低端集体迈向中**的中国工业自动化军团来说,他们既面临一般行业客户,如纺织、机床、电梯对整合方案的要求,也面临其作为系统集成商方案中一环的挑战。由于特殊的国情,国内从事系统集成的公司大多是脱胎于国有科研院所、设计院,天然就继承了某些特定领域或行业的工艺知识和开发技术。与这些系统集成商结成联盟,就等于独占了他们这一特殊行业的*大优势。
  
  不做研发,没有长远。
  
  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是,中国人做研发不行。但这种泛指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以汽车业为例,汽车产业从入世谈判的重要难点,到今天成为令中国振奋的产业——在2011世界五百强榜上,赫然有四家中国汽车企业。抛开他们拥有独特市场、独占政策等因素不谈,他们在自主品牌、自主研发上的投入,也颇值得学习。
  
  在经历了市场的开放、多元化资金的高强度投入后,中国汽车业不管国营、民营,都在自主**的**下迅猛发展,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他们的自主**,不仅体现整车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零部件企业领域。在排位靠前的上汽集团,其旗下的零部件企业通过自主**,在一些局部已经走到了****。
  
  反观自动化市场,本土、国外企业的研发实力差距明显,至今仍不在一个量级。但近年来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不少本土企业已经对大型变频器、PLC、高精伺服、工业电脑的研发人才虎视眈眈,不仅将自家的研发中心置于隐秘之处,对自家的人才给予高薪、严防对手挖角,而且还千方百计的以高薪、期权去吸引五百强研发机构中的精英。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高成长是每个公司的梦想,但伤仲永的故事也屡见不鲜。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三十多年以来,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自动化企业而言,他们必然要先从本土市场中脱颖而出——从工业门类如此齐全、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工厂大环境中走出去,再在全球市场上的崭露头角——他们必然航向成功;**能阻止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
 


您可能会对本公司的以下产品感兴趣:
定氮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pH索氏提取器索氏抽提器索氏抽提仪蛋白质测定仪马弗炉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火焰分光光度计水分测定仪水份测定仪火焰光度计电子天平旋转蒸发器索氏提取仪超级恒温槽低温恒温槽分光光度计电导率测定仪转式粘度计氮磷钙测定仪白度测定仪旋光仪白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纤维素测定仪箱式电阻炉凯氏定氮仪脂肪测定仪粗纤维测定仪快速水分测定仪消化炉水分快速测定仪凯式定氮仪罗维朋比色计马福炉粉碎机脂肪测定仪全自动凯式定氮仪水份快速测定仪消煮炉快速水份测定仪粗纤维测定仪酸度计粗脂肪测定仪全自动定氮仪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5146号